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署、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自古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曾国藩的个人魅力,他自律的品质。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五岁启蒙,十四岁随父亲开始科举考试,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科举是最佳的晋升途径。在十四岁至二十二岁期间,六次秀才未中,在第六次考秀才时,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当然,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曾国藩的这次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大清顺治九年(1652),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所以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他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曾国藩充分认识到自己资质愚钝的事实,决定用超人的努力弥补雄心和头脑的差距,但是用力不能用蛮力,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模拟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查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这种学习方法,使曾国藩在学习上渐渐开窍,为其第七次科举中秀才,接着中举人、中进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曾国藩坚韧的品质,正常人遇到如此难堪的事情,极大可能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度日,但是曾国藩不是,反而是愈挫愈勇,迎难而上。这种精神和其父亲曾麟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曾麟书考秀才十六次未中,在第十七次得中秀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传递给了曾国藩。古代的考生在参加科举时,需要解其衣,脱其鞋,检查是否携带小抄,毫无尊重。如此辛苦的科举都一次次坚持下来了,可见曾国藩内心之强大。
曾国藩二十三岁至二十八岁之间,接连考中举人,进士,入翰林,开始京官生涯,至三十九岁,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
曾国藩通过朝考考入翰林院后,发现翰林院集中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这些读书人心有沟壑,君子六艺,远超通过应试考试招录的自己,此时的曾国藩感到自卑、焦虑,请教大儒唐鉴学习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通过读书,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不可同日而语,遂开始追求完美的自我,三十岁立志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知入圣之基是写日记,曾国藩大为不解,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未发写日记有什么重要。从《曾国藩全集》日记部分可知,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写的是流水账,但是唐鉴和倭仁告知曾国藩写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并分享自己写日记的方法:“静海(唐鉴字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朼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写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改变自己,曾国藩效仿倭仁,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反省自我。一件事能够坚持一辈子太难了,日日笔耕不辍,常人不可及也,立志的内力推着曾国藩向前行,同时曾国藩采纳了倭仁的建议,将笔记送给朋友们传阅,要求每个人做点评,通过外力协助完成监督自我,并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
翰林之中,也有激烈竞争,有“红翰林”、“黑翰林”之分,红翰林可能很快升迁,平步青云,黑翰林可能几十年窝在翰林院里走不了。红黑之分依据的是翰林大考,因此,曾国藩在日记中为自己立下十二条自我管理的规矩: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甘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样严苛的规则,常人难以坚持,如果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事情不多,可能能够坚持,但是曾国藩后来官至二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每天处理的事情不知凡几,是否能够长久坚持。在《曾国藩全集》中找到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二日日记,[读书]未刻读《汉书·韩王信传》。申刻读《会典·宗人府》十四页;[静坐]申正在坐曲肱枕坐三刻;[办公]早入内,刑部值日。旋至部。午初到家,灯后清折底;[课子]背经五页,讲鉴三页;[对客]早自署归拜客三家。未初会二客;[回信]回余菱香信,自写一片。从这篇日记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严格遵守了自己制定的规则。
对曾国藩的自律和坚持最大影响的是其祖父曾玉屏、父亲曾麟书以及唐鉴和倭仁,唐鉴和倭仁为曾国藩指引正确的道路,譬如告知写日记、读《朱子全集》,而其祖父、父亲则从小培养了其坚韧的品质和强大的内心,曾麟书科举十七次得中秀才,遭到村人嘲笑,也一直未放弃,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这种品质在曾国藩身上也能体现,其祖父曾玉屏也颇具传奇色彩,普通农民,未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马,穿着光鲜的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然而有一天,正在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忽见一老人领着孙子从窗外走过,指着曾玉屏教育孙子“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要败在他手里。曾玉屏听完后,当场把骏马卖了,徒步几十里回家。“自是终身未明而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奋斗十余年,置了百十亩地,中农升地主,因有主见,有魄力,在当地树立了威信。
曾国藩的一生既是普通人的一生,也是圣人的一生,一生克己自律,值得后辈学习。
参考:《曾国藩传》,张宏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