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党史我来讲”系列活动第二期 | 西安事变



事发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临潼的骊山风景区内,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下榻在“五间厅”内,这天早晨五点半左右,担任蒋介石外围警卫的东北军卫队营长王玉瓉带着部队往里冲,遭到蒋介石警卫的拦截并发生枪战,很快东北军的部队进入蒋介石的住室,王营长发现蒋介石的衣服甚至假牙都原封不动,被子还有余温,断定没有走远,率部队就向后山追去,最后在一个山洞的石缝里面,架出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在西安市内的第17路军,也就是杨虎城的部队,事先约好在华清池采取行动的同时,就把蒋介石带来的几十名军政大员都控制起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西安事变。

 

前因

西安事变的起因很多,主要是三个方面:一,蒋介石执行了错误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要消灭共产党和其领导的红军,实现他的独裁统治,还不断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向红军发动进攻,要围剿共产党和红军;二,张学良、杨虎城不愿意打内战,要求停止内战,积极抗日;三,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之下,西北内战基本已经停下来了,准确一点讲,西北的内战是从1936年年初开始,达成了秘密协定,互不侵犯,解除封锁,互派代表,长期驻扎在东北军和17路军,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西北的同盟,这个同盟的前提就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联盟形成以后,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发生,看似偶然,实际上有着很复杂的很曲折的因素。

张学良就剿共问题与蒋介石有过激烈的争吵,蒋介石非常恼火,不止一次来到西安亲自督战二人的部队,对共产党进行围剿。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只身飞到洛阳,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双方发生尖锐冲突。 张指责蒋“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蒋严厉表示:“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决不抗日。”蒋介石的顽固态度使张学良“犹如凉水浇头”,对蒋绝望。 回到西安后谈起有关情况,张学良问杨虎城“有何高策可以停止内战,敦促蒋公领导实行抗日之目的”。杨虎城趁此机会问张学良是否有抗日决心,如果有,可趁“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张学良听后愕然,沉默未语。事变发生的前几天,蒋介石再次来到西安督战,并威胁张、杨说,如果不愿意剿共,就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把17路军调到安徽,二人在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武力解决,12月9日,正是北平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几千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从西安城步行到临潼,当面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看到学生的爱国热情,张、杨悲愤交加,下定决心要采取措施,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最终发生了西安事变。

 

各方态度

南京政府。面对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南京方面受到了震动,蒋介石被抓的当天,国民党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怎么应对西安事变,基本是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以何应钦(实权派、亲日派)为代表,主张派中央军去围剿张、杨二人的部队,派空军去轰炸西安;另一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属于英美派,不希望国内在发生新的内战,如果内战爆发,日本正好趁虚而入,就损害了英美各国的利益。

苏联。苏联和共产国际主张和平解决,因为他们也面临侵略的危险,特别是在东方,很担心这个事情搞起来之后对苏联的安全不利,但是他们存在一个误区,对西安事变的性质做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他们认为张、杨二人是受了日本人的影响,由日本人推动来发动这个事变。

共产党。西安事变的当晚,张学良将消息通报中央,发了两封电报,一封是通知事情发生,一封是邀请来共同商议解决。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慎重分析西安事变的情况和将要采取的对策。在会议上,毛泽东发表看法认为,西安事变是一个革命行动,我们应该支持;周恩来说面临着西安事变带来的新形势,军事上要做准备,准备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因为对方很可能趁机来到西北。但是在政治上不和南京政府相对立。后来共产国际也来电报,最终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经过

事变后,宋美龄派了一个英国记者,端纳,来到西安探听情况。端纳曾经是张学良的老师和顾问,后来也当过蒋介石的顾问,所以双方都能接受。他到了西安,马上和张学良彻夜长谈,也见了杨虎城,张、杨二人反复跟端纳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并没有危害领袖的意思。于是他就把二人的态度迅速传到南京,后来南京、上海的主流媒体都在讲二人没有伤害蒋介石的意思,把舆论稳定下来了。与此同时,南京军事讨伐的舆论非常高,在事变的第二天,何应钦就调动各方面的部队甚至派飞机侦查西安上空的位置,准备轰炸西安。形势非常紧张,宋美龄听到后坚决反对,担心蒋介石没法活下来,还把这个消息传递给端纳,端纳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就写了一个手令,要求南京政府不能动武,蒋鼎文手持蒋介石的手令回到南京,因为怕何应钦不接受,就直接把这个手令在南京、上海的报纸上登出来,让其不接受也得接受。宋美龄也和何应钦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停止军事行动三天。

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确定和平解决方针后,周恩来应张学良的邀请,在12月17日到达西安,当天晚上两人彻夜长谈,把为什么发动,发动后的各方动向都告诉周恩来。之后周恩来和张、杨两人分别交谈,和他们的高级将领也交流意见。12月22日,宋美龄来到西安,因为和何应钦约好三天不动武,所示时间很紧张。蒋介石见宋美龄来了,非常激动,宋劝他不要再固执己见,应该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还告诉他南京政府有人搞小动作,准备炸平西安。蒋介石觉得要分步进行,让他们和周恩来联系,表示西安事变的解决,没有共产党参加不行,所以宋和周又在一起进行了交流,周恩来提出要见蒋介石,虽然两人私交不错,但周恩来代表共产党,蒋介石不愿意和共产党交流,宋美玲又做了工作,蒋介石就同意了,这时已经12月24日晚了,宋陪着周来见,蒋介石表示不舒服,不说话,周恩来也没有勉强他,看望一下就退出来,后来周恩来提出还是要面谈,25日上午,周和蒋进行了交谈,周提了三点要求:1、停止剿共,2、容共抗日,3、中共要派代表去南京和国民党保持接触,蒋介石只接受第2、3条,对于第1点不表态,各个方面谈了好几次,最终蒋介石承诺联合各个方面共同抗日,在民族危难之际,建立联合战线,但是不愿意在条款上签字,表示以领袖人格担保。

 

落幕

虽然蒋介石不肯签字,但是张学良却同意放蒋,杨虎城对此深感不安,并与张学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据《宋子文日记》披露,12月24日当晚,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交谈,杨虎城反对释放蒋介石,为此与张学良激烈争吵。杨虎城觉得这样放人放得不明不白,至少也得让蒋介石签个文件,有个书面的保障。杨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我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虎城不满地离去。 1936年12月25日下午3点左右,张学良给杨虎城打电话,通知他,自己已经决定放蒋回南京,杨虎城示意劝阻,但张学良已然不允许他再辩解了,只是说,再不走就走不了了。杨虎城措手不及,只好服从。 在张学良亲自陪同下,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

 

后果

张学良先是被南京军事法庭判为10年徒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但在监禁地却能享受超乎一般的优待,他的两个夫人先后亲密陪伴,各类服务人员像伺候在任的高官一样,精心伺候,有求必应。1960年代,张学良在狱中和赵四小姐举行婚礼,轰动整个台湾,大小官员纷纷祝贺。1975年蒋介石去世,张学良马上获得自由,到美国定居,一直活到101岁病故。

杨虎城被蒋介石撤销了所有职务,后又被逼到欧洲进行考察。抗战爆发后,杨虎城多次要求回国抗日,回到香港后被蒋介石诱捕,一直囚禁。1949年,蒋介石在全面溃败,逃到台湾时,密令特务将杨虎城及其妻儿杀害于重庆。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内容来源:《百家讲坛》、“学习啦——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