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伍连德生平
伍连德在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896-18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留学,1907年接受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请,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也就是副校长一职。1910年10月,东北发生鼠疫,伍连德作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到哈尔滨进行调查、防治。1916年任黎元洪总统特医及京汉、京张、京奉、津浦四条铁路总医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会长,兼任公共卫生部委员,8·13事变后,举家重返马来西亚,1960年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二、东北鼠疫
20世纪初的时候,旱獭,也就是土拨鼠的皮毛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成为皮革市场的宠儿,随着市场需求的猛增,旱獭的皮毛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些俄国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中国东北招募大量华工去西伯利亚猎杀旱獭,人们把旱獭捕获后,将其皮剥掉后会把旱獭肉作为食物充饥。而这猎杀的过程中,一些染病的旱獭也被人们捕获,从而引发了这一次的大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报告出现鼠疫,11月8日就传染到了哈尔滨,在傅家甸爆发,之后就开始横扫东北平原,并蔓延至河北、山东等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四月,仅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就有六万人之多,而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现代防疫体系,当时的国外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如果鼠疫蔓延至整个中国,那将是世界性的灾难。
与此同时,意图控制中国东北的沙俄和日本也以防疫为借口准备抢夺东北的控制权。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的第三天,得知一名当地人死于瘟疫,便决定对尸体进行解剖。当时无论是从人们的观念上还是从当时的法律层面上,解剖尸体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伍连德只能秘密进行,这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伍连德对组织切片进行检验后,在显微镜下清楚的看到了鼠疫杆菌。这个结果是出乎伍连德的预料的,因为当时已知的鼠疫包括腺鼠疫、败血型鼠疫,这两种病是通过动物媒介进行传染,比如跳蚤、老鼠或者猫狗等家畜,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鼠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发病症状是腹股沟、腋下、颈部、颌下淋巴结发炎、肿痛、化脓溃烂并发展成败血症,死者死亡时皮下出血、坏死,尸体呈紫黑色,也就是俗称的黑死病。
但是当时哈尔滨的病人的发病症状却不符合已知的鼠疫病症,当时的患者会出现急性肺部炎症,一人感染很快传染全家,而当时正是冬季,东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在外老鼠活动很少,但鼠疫的疫情却爆发的很严重。而在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前,一名日本医生专门雇人捉老鼠,但是在解剖了几百只后却没有发现一例携带鼠疫病菌的。基于此,伍连德提出设想,在哈尔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不需要动物作为媒介,而是通过飞沫传染,于是他将这种病命名为肺鼠疫。
三、防疫措施
确定病菌是通过飞沫传播后,伍连德采取了以下防疫措施,这些防疫措施在我们这次的防疫工作中也能够看到影子。
第一、伍连德设计出一种制作简单的口罩。他设计的这种口罩用两层纱布夹着一块吸水药棉,制作简单,成本也很低。这种口罩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
第二、对居民进行隔离。当时的傅家甸是疫情爆发地,伍连德将傅家甸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居民佩戴不同臂章,由军人进行交通管制,限制人员流动。这和我们现在的健康码有些类似。同时他还派出1000多名士兵对中东铁路进行交通管制,对所有旅客观察5天后没有发病的才予以放行。
第三、根据病人病情轻重设置不同的就医处。伍连德将病院细分为重病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同时细分医护人员的职务,明确分工。通过这一措施避免不同病情的病人交叉感染,这和我们这次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功能很相似。
第四、焚烧尸体。因为当时中国并没有火化的观念,在伍连德到达哈尔滨之前,有些病人死后尸体被直接抛在街上,第二天警察会把这些尸体收集在薄木棺材中,埋在乱坟岗。伍连德为了避免其他动物啃咬尸体后再次传播,下令对尸体进行焚烧后再掩埋。
这些措施,在今天仍可以适用,也是传染病防治的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未感染人群。通过这些措施,到了1911年3月,哈尔滨实现了零死亡,鼠疫威胁也随之解除,随后长春、沈阳等地也基本上消灭了鼠疫,到了四月,这场东北鼠疫被彻底消灭。
四、小结
因为在防疫鼠疫以及对肺鼠疫病理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伍连德在1927年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WHO的前身)授予“鼠疫专家”称号,伍连德在当时中国没有建立起防疫体系的情况下迅速扑灭鼠疫不能不说是一次奇迹,而且也避免了俄国和日本接防疫之名侵占东北。